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全国服务热线:0453-3580031
技术创新 NEWS
当前位置:主页 > 技术创新 > 技术创新 >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添加时间:2017-02-23

牡 丹 江 市 地 方 标 准

——DB2310/T  016—2004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2004年8月发布         2004年8月实施

本标准由牡丹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DB2310/T 016-2004

前  言

为了规范总结牡丹江市黑木耳经验,正确引导黑木耳的正常发展,提高科学生产水平,使黑木耳技术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改变传统的栽培方式,结合牡丹江市的地理气候特点和新技术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本标准由东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林口县食药用真菌研究会、东宁县黑木耳办、东宁县供销社提出并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毕得金、聂林富

本标准由牡丹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本标准于2004年8月   日发布,有效期三年。

DB2310/T 016—2004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生产,代料栽培的定义、产地环境、生产工艺流程、

生产技术管理、栽培场地和草帘准备、适时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参加国家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县建设的单位和个体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9687—1988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 9688—1988 食品包装用聚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NY 5098—2002 无公害食品 黑木耳

NY/T 391—2000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 5099—2002 无公害食品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

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

3         定义 无公害食品—黑木耳

无公害食品是指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含量控制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的食品。是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是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的基础。无公害食品黑木耳质量标准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 5098--2002”。

4         产地环境

产地环境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NY/T 391—2000要求。

4.1 空气环境质量要求

无公害黑木耳产地空气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表1所列的指标要求。

                                                        DB2310/T 016—2004

表1空气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标要求(标准状态)

项      目

 指        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总悬浮颗粒物(TSP)mg/m3≤
 0.30
 
 
  二氧化硫 (SO2 )mg/m3≤
 0.15
 0.5
 
  氮氧化物  (NOX)mg/m3≤
 0.10
 0.15
 
氟化物(F)≤

 7μg/m3

1.8μg/(dm2.d)(挂片法)
 
20μg/m3

注:(1)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指标

   (2)1小时平均指任何1小时平均指标

   (3)连续采样3天,1日3次,晨、午和夕各1次。

   (4)氟化物采样可用动力采样滤膜法或用石灰滤纸挂片法,分别按各自测定的指标执行,石灰滤纸挂片法挂置7天。

4.2  管理用水水质要求

表2 管理用水各项污染物的指标要求

项   目
 指    标
 
氯化物     ≤
 250
 
氰化物     ≤
 0.5
 
总汞       ≤
 0.001
 
总砷       ≤
 0.05
 
总铅       ≤
 0.1
 
总镉       ≤
 0.05
 
铬(六价) ≤
 0.1
 
石油类     ≤
 1.0
 
PH         ≤
 6.5~7
 
氟化物     ≤
 3.0

出耳管理用水质量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价,采样点应先在进水口上。氰化物的标准值为一次测定的最高值,其他各项指标数值均指出耳用水期间多次测定平均值。

4.3  土壤环境质量要求

菌袋地栽虽然不直接接触土壤,但应注意土壤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由于雨水携带泥土污染子实体,其土壤中各项污染物含量不应超过表3所列的限值。

                                                       DB2310/T 016—2004


表3 土壤中各项污染物的指标要求(mg/kg)

项   目
 指              标
 
PH
 <7.5
 6.5~7.5
 >6.5
 
镉  ≤
 0.30
 0.30
 0.40
 
汞  ≤
 0.25
 0.30
 0.35
 
砷  ≤
 20
 20
 20
 
铅  ≤
 50
 50
 50
 
铬  ≤
 120
 120
 120
 
铜  ≤
 50
 60
 60

5         生产工艺流程

备料--配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开口催芽--出耳管理--采收—加工晾晒

6         生产技术管理                                          

6.1 生产季节
根据当地地理位置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时期生产菌种和栽培。

6.1.1 春季制种与栽培
一般原种应在上年10月初至12月末前生产,根据生产量多少而定制种时间,即栽培

种在1月~2月末前生产。原种或栽培种需40d~60d菌丝长满全瓶(袋)。采用室内养菌室养

菌,室外地床摆袋栽培模式。栽培时间以白天自然气温平均10℃以上,开始划口摆袋,

6.1.2 秋季制种与栽培
原种应在4月初生产,栽培种在6月末,在室内或室外自然气温养菌。立秋前后夜间

自然气温平均20℃以下,地床摆袋栽培模式,要选择早熟和中熟品种,养菌要避开或调控

高温的影响。

6.2 品种选择和菌种生产

6.2.1 品种选择
选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所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

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耳基产

生整齐,子实体生产快,速生高产的优良品种。

6.2.2 移植扩大
一只母种移植扩大原种不应超过6瓶~8瓶,一瓶原种移植扩大栽培种不应超过80

袋。

6.2.3 菌种生产
根据生产季节,生产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6.2.3.1 容器选择
6.2.3.1.1母种
使用玻璃试管和棉塞,试管18mm×180mm或20mm×200mm,棉塞要使用梳棉,不

DB2310/T 016—2004

应使用脱脂棉。
6.2.3.1.2 原种
    使用480ml~500ml的无色或近无色的玻璃瓶、650ml~750ml,耐126℃高温的无色或近无色的玻璃菌种瓶、850ml耐126℃高温符合GB9867卫生规定的塑料菌种瓶、15cm×28cm耐126℃高温符合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各类容器都应使用棉塞,棉塞应使用梳棉;也可用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代替棉塞。
6.2.3.1.3 栽培种
  使用≤17cm×35cm耐126℃高温符合GB9688卫生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或16.5cm×33cm聚乙烯塑料袋直接出耳。各类容器都应使用棉塞或无棉塑料袋(提倡使用拧结通氧封口技术)。
6.2.3.2.培养原料
6.2.3.2.1 原种培养基
    根据当地原料资源和所生产品种的要求,使用适宜的培养基配方。
    以木屑为主料的培养基配方:

配方1:锯末78%,麦麸20%,石膏1%,白糖1%,含水量60%(6.5-7PH值);

配方2:锯末屑40kg,玉米粉7.5kg,维生素B1片,石膏0.5kg,红糖0.5kg,水分60%,PH值6.5~7之间

谷粒培养基配方,小麦、玉米,严格掌握含水量和PH值。
6.2.3.2.2 栽培种培养基
    配方1:锯末89%,麦麸10%,石膏0.5%,白灰0.5%,含水量65%;
    配方2:锯末屑32.5kg,,豆秸秆粉7.5kg,玉米粉1kg,黄豆粉0.5kg、石膏0.25kg、白灰0.35kg、水分57%,PH值6.5-7.5之间。
    配方3:树叶粉30kg、玉米芯粉15kg、玉米粉2.5kg、维生素B150片、石膏0.35kg、白灰0.35kg、水分57%~60%,PH值6.5-7.5之间。
6.2.3.4 分装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装至距瓶(袋)口不少于60mm,棉塞大小松紧要适度。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的松紧度要一致。
6.2.3.5 灭菌
    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配制后应在4h进锅灭菌。木屑培养基灭菌0.12MPa,1.5h~2h或MPa-0.15Mpa,1h;谷粒培养基、木塞培养基灭菌0.14Mpa~0.15Mpa,2.5h;适当延长灭菌时间。
6.2.3.6 冷却
    冷却室使用前要进行清洁和除尘处理。将灭菌后的原种瓶(袋)或栽培种(袋)放置在冷却室中冷却至30℃以下。
6.2.3.7 接种
6.2.3.7.1 接种室(发菌室)的基本处理程序
    清洁--搬入接种物和被接种物--接种室(箱)的消毒处理。
6.2.3.7.2 接种室(发菌室)的消毒方法
    用药物消毒并用紫外灯照射30min。
6.2.3.7.3净化工作台的消毒处理方法
  DB2310/T 016—2004

先用75%酒精或0.25%新洁尔灭溶液进行表面擦拭消毒,然后预净20min。
6.2.3.7.4接种操作
    在无菌室(发菌室)或净化工作台上严格按无菌操作接种。接种完成后及时贴好标签。
6.2.3.7.5 接种室(发菌室)后处理
    接种室每次使用后,要及时清理清洁,排除废气,清除废物,台面要用75%酒精后0.25%的新洁尔灭溶液擦拭消毒。
6.2.3.8 培养室处理
    首先把室内杂物清理干净。培养室的墙要求光滑平整,用石灰粉刷一遍室内墙壁,用干木杆搭好发菌架后,室内温度升至28℃~30℃保温24h,之后用含量50%的多菌灵,用量0.2%的溶液全部把室内的墙壁和菌架喷湿一遍,着时室内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条件,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硫磺15g拌干锯末点燃熏蒸灭菌,同时第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6g熏蒸灭菌,封闭门窗12h后,室内继续加温,开门排潮快速把室内的墙壁和菌架全部烘干,之后地面撒一层白灰防潮防杂。
6.2.4 栽培种配制方法
    按配方比例准确称好主料和缚料,先将主料堆放在干净的水泥地上,再将麦麸及石膏或石灰、依次拌入料中,进行反复干拌均匀,然后适量加水湿拌均匀,含水量达57%~60%,即用手握料用力挤,指间缝隙有水渗出不下滴。应当天拌料当天装袋,当天蒸锅灭菌,以免发酸变质。
6.2.4.1 装袋灭菌
6.2.4.1.1 装袋
    选用聚乙烯折角袋16.5cm×33cm 或16.5cm×35cm×4.5cm的标准袋。采用手工装料或机械装均可。装料袋要求圆而实,袋壁光滑无褶皱,把装完料的袋用木棒在中间打洞(直径1.5cm~3cm),然后套上径圈(内径2cm,高1.5cm),用橡皮筋扎紧,加棉塞封口,装好料袋重量1kg左右(提倡菌袋拧结通氧封口技术)。
6.2.4.1.2 灭菌
    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或常压蒸汽灭菌。高压灭菌工作压力0.12MPa,1.5h~2h,常压灭菌开始要用旺火烧,最好在4h内开锅,温度达100℃,保持8小时以上停止加温,在继续焖锅6小时后开始出锅。期间锅内需加水时,必须加入80℃以上的开水,再延长灭菌半小时。
6.2.4.1.3 冷却
    灭菌后料袋搬入冷却室冷却,或在已消毒过的培养室冷却,料袋温度降至28℃以下接种。
6.2.4.2 接种培养
6.2.4.2.1 接种
    严格按无菌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接种室(发菌室)或培养室接种前消毒一次,料袋和接种工具、菌种搬入后二次消毒,一瓶原种(500ml)接40袋~70袋栽培种。
6.2.4.2.2 培养
    培养室使用前要消毒,菌袋立式摆放在层架上,一定坚持低温育菌,室温初期控制在25℃-28℃,待菌室室温降至20℃~24℃,空气相对湿度65%左右,避光,每天两次通风换气,每次半h,培养3d~7d开始检查发菌情况和菌袋是否有杂菌感染,污染袋及时处理,50d左右菌袋培养达到生理成熟。
   DB2310/T 016—2004

6.2.4.2.3 成品菌袋管理
长好的成品菌袋应及时下架,放到0℃~4℃的低温室内贮存,没有低温室可装到编织袋内放到室外冷冻,编织袋要求立放,不能上大堆以免上热烧菌,摆放时袋与袋之间的距离应留10cm~20cm。要盖上草帘子,避免直射光照射,防止冻化菌丝死亡。

7         出耳管理

7.1 栽培场地和草帘准备
7.1.1 整床做畦
    一般以地上畦为好,畦高10cm~15cm,宽1.5m~2m为宜,长度不限,床与床之间留60cm作业道。床面要铺一层稻草、野草、树叶或塑料膜,防止泥沙污染耳片,并浇一次透水,摆袋前床面先用含量50%多菌灵,用量0.2%的溶液喷湿一遍,稍干后再撒一层石灰消毒备用。
7.1.2制备草帘
    用稻草或野草编织草帘,或遮阳网(密度85%为宜),草帘厚薄以保水性好且可透光为宜,一般厚1cm~2cm、宽100cm、长200cm~250cm,使用前用5%石灰水浸泡0.5h。草帘子不滴水为宜,待用。
7.2 划口催耳
    当菌袋刚长满或离袋底1cm~2cm,将菌袋运到栽培地。春季出耳当白天气温平均达到10℃以上,秋季出耳,当夜间气温下降20℃下时期,即可划口催耳。
7.2.1 菌袋处理
    去掉菌袋棉塞和径圈,袋口内折,再用5%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擦洗菌袋表面进行消毒。
7.2.2 划口方法
    菌袋在没割口之前先用0.2%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湿消毒一遍外表菌袋,待菌袋外边稍干后,同样用高锰酸钾溶液消过毒的刮脸刀片割口,割口时不要割的太深或太宽,以免破坏菌丝体,直接影响出耳晚,易感染杂菌。一般每个16.5cm×33cm的菌袋可割长竖条间隔口(品字型)11个,其中袋底割一个2cm长的口可增产15%的黑木耳。割口深度以0.4cm~0.5cm为最佳。
    菌袋消毒稍干后,开始割口应随割随倒袋按品字型摆放在地床上集中育耳,袋与袋之间距离以3cm为宜。
7.2.3 摆袋
    摆袋密度可以先密植,待长耳后在稀植,即划口后将菌袋按间距2cm~3cm摆放在地床上,每平方米可放45袋~50袋,待耳基形成后,耳片2cm以上时再进行分床稀摆,间距15cm~20cm,每平方米摆25袋,每亩(666m2)可摆1万袋。
7.2.4 盖草帘和塑料布
    摆完菌袋后立即盖上已消毒的湿草帘和塑料布,保湿放太阳直射光照射菌袋。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将塑料布盖在草帘上或草帘下。
7.3 原基形成期管理
    调节床内空气相对湿度85%-90%,气温15℃-20℃为宜,晚间无风掀开草帘塑料布两边

DB2310/T 016—2004

通风换气,早上太阳出来后再盖上,调节昼夜温差10℃左右为宜,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床面缺水要补水,补水时要防止划口处进水。约7d~15d,黑褐色原基即可封住划口线。
7.4 子实体分化期管理
    此期菌袋间距扩大,管理基本同原基形成期一样,保湿,切忌直接向原基喷水,加大通风换气时间,温度15℃~25℃为宜,保持较强的散射光。约15d左右,耳基分化成小耳片

2cm左右。
7.5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管理
7.5.1 湿度
    当耳片展开后,空气湿度要求提高到90%-95%,耳片1cm大小即可直接喷水,但要勤喷、轻喷、细喷,以保持耳片湿润不卷边为宜,后期适当增加水量,要干湿交替,“干干湿湿”,耳片成熟前应减少喷水量,空气湿度可降到85%-90%。开放式栽培管理时,白天连续高温26℃以上停止浇水,下午温度应降至26℃以下时开始浇水,夜间浇水,次日早晨

2:00~4:00浇水。

7.5.2 温度
温度控制在15℃~25℃之间。最佳为18℃~21℃,如温度超过28℃℃,子实体会自溶腐

烂。

7.5.3 通风换气

保持足够的新鲜空气。可卷起遮阳物两边通风,夜晚可全部敞开式通风。
7.5.4 光线
子实体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散射光照条件,在光照适宜充足的环境下,耳片肉厚色深,鲜茁壮;若光照不组,生长缓慢,色淡。在温度适宜时,要掀开覆盖物,使耳片在充足的光照下生长发育。
7.6 无公害病虫害综合治理
 防治病虫害参照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

8 适时采收

耳片舒展变软(八成熟时,耳根缩小),肉质肥厚,颜色变淡,耳根收缩变细,且腹面
稍有产生白色粉末的担孢子,说明已成熟,选择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时,集中人力抢收采摘黑木耳,采收前先停水2d~3d,掀掉遮阳物,让阳光直晒耳片,待耳片干边时进行采摘。

采收时在晴天早晨露水未干时,或雨后天晴进行,如耳片已成熟,遇到连雨天,则要在停雨时突击采收,以免过熟引起流耳。
采收的黑木耳必须及时精选和修理,及时晾晒,最好放到离地50cm的防雨晾晒架或遮阳网上,在阳光下晒至半干时翻耳一次,直至晒干,或烘干机进行烘干。

0453-3580031

电话:182-4633-9601

邮箱:hljlfjy@126.com

电话:159-4536-8016

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林口县东关村黑木耳道口